数字治理这一词语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在西方公共管理学者的论著中,后被广泛运用于管理科学和行政学论著中。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法典以及法典化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进程,是人类法律发展进化的规律之一,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顺势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作好法典化的工作,取得各项法典化(如学术界正在呼吁、推进的刑法法典化、行政法法典化、环境法法典化、教育法法典化等)的成功。但整体编排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法与私法内容交织,在第八卷低级官员的章节中加入私法内容。
其次,它具有体系化的特征。在帝国时代,除了法典以外,还有皇帝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著述和解答,以及习惯法等。其次,汉穆拉比法典的内容十分完备,规定周密细致,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几乎已经全部被纳入了法典调整的范围。(27)参见同上注,于殿利书,第360页。乌尔纳姆法典之后,公元前2050年-前18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出现了一部新的苏美尔法律——X法典。
所谓拾诸篇之遗,补诸篇之阙。编纂统一的、完备的、体系化的成文法典,对国家的诞生与确立,起到了分散的、碎片化、不连贯的判例和习惯所不可能有的作用。其一,法治是构建良好网络秩序的基础手段。
[2](P264-26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项显著优势。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按照从普遍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标准,法治战略地位论可划分为关于法治在良政善治中的战略地位、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关于法治在治国理政各领域中的战略地位等三个板块。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阐释了制度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我们党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第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更高的期待。
[2](P113)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释了依法执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对依法执政的理论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全面依法治国,就是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中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
[2](P131)二是推进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法治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制度建设,主要目标就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P264)其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7]其二,依法执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10]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之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7]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其一,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石。固根本,是指法治通过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转化为具有强制力、执行力的法律规范,确保国家根基稳固、国家政权稳定。和谐社会是秩序良好的社会,不仅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测性,而且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融洽性、友好性、和睦性。其次,制度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其一,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必须处理好的基本问题。涉外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领域,也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一,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近代以来,我国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走向腐朽没落,造就了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二是科学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深远影响。其中,第3项优势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有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2](P132)三是转变治军方式。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
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应当积极研究全球治理中的国际法律问题,更加主动参与国家规则制定,提出世界法治发展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国际法治体系。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其三,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依法治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才能不负党和人民之托掌好权、治好国。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中国政治文明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战略高度,多方位多维度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选择法治、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立体化系统化地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时代性、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命题。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
关 键 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战略地位 从法治思想发展史上看,每一种经典的法治理论都绕不过法治地位论问题,即在众多治国方式中,为什么要选择法治?法治有什么作用?法治战略地位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2](P226)他通过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的考察,得出结论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其中,第3项优势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其二,法治是党执政治国的基本方式。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